夏季当冬虫夏草真菌的菌丝或孢子经过消化道、虫体节间膜等处侵入适龄蝠蛾幼虫后。菌丝或孢子在活虫体内开始萌发,分解虫体内的组织,吸取营养,大量繁殖。慢慢地充满整个虫体体腔,形成坚硬的僵虫,之后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僵化程度越来越高,并形成菌核。菌核的形成,只消化了幼虫的内部器官,虫皮则形成一层坚实的菌膜,起保护作用。使菌核能够克服不良环境的影响,从而保持完好无损的幼虫尸体,俗称冬虫。春末夏初,当环境的温度逐渐升高,子座就从虫体的头部长出,穿过土壤,形如小草,故名夏草。子座刚刚长出的初期,内部充实,后变中空。子座可分为顶端不孕部分、可孕部分及子座柄,可孕部分褐色或黑色,外皮粗糙,具多数微小颗粒状突起,称球果,即为子囊壳。随着子座头部的逐渐膨大,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也逐渐成熟。成熟的子囊孢子从子囊壳口弹射出来,散落到土壤中,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去侵染其他的蝙蝠蛾幼虫
环境特点:冬虫夏草是生长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特有物种,其产区气温低、昼夜温差大、无绝对无霜期、冻土时间长,日照充足、紫外线强。植被类型为高山草甸或亚高山草甸、高寒灌丛等,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或亚高山草甸土。
分布区域:中国是冬虫夏草最主要的分布地,占全球冬虫夏草分布面积的90%以上。主要分布于西藏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和甘肃等省3000-5200m的高海拔地区。北起祁连山、南至滇西北高山、东到川西高原山地、西达喜马拉雅山的大部分地区。青海和西藏为最主要分布地,占到全国冬虫夏草产量的80%以上。
核心分布区:西藏那曲地区的那曲县、比如县、索县、巴青县等地,昌都地区的丁青县、边坝县、洛隆县、芒康县等地。林芝地区的林芝县、工布江达县、波密县等地。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县、杂多县、称多县、囊谦县等地。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县、甘德县等地;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等地,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县、巴塘县、德格县等地;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县、香格里拉县以北一带,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以西一带。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,冬虫夏草分布出现两极分化,个体大的往高海拔4600m以上分布。个体小的往低海拔3600m以下分布,部分种群已经分布到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带中
取食习惯:蝠蛾昆虫除了短暂的成虫期外,其他虫态都在土壤中生活,其分布规律直接受到取食植物、地形、地貌、海拔、气候、土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。蝠蛾幼虫具有多食性,喜食莎草科、蓼科、禾本科、龙胆科等高山草甸植物的幼嫩的须根和鳞茎。蝠蛾幼虫依托取食植物分布选择栖息环境,从而制约了冬虫夏草的分布。
温湿度:天然冬虫夏草一般多集中在,土壤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地或山脊或丘顶上,坡度在15°-30°之间,地形为丘状高原、高山地区。冬虫夏草生长发育的最适大气相对湿度为80%-95%,在此范围,子座生长快速而肥大。低于70%的环境则不利于冬虫夏草的生长,子座生长极慢甚至干枯,无法完成正常的有性阶段。
降雨量:产地的降水量也严重影响着冬虫夏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。西藏那曲东部冬虫夏草产区的年降水量,明显高于西部非冬虫夏草产区。产区降水量多集中于下半年,特别是冬虫夏草快速生长发育的6-9月。早春的降雪量直接影响当年冬虫夏草的产量,降雪多则当年的冬虫夏草产量高,反之产量低。
光照:光照能控制虫草子座生长高度,减缓生长速度,延长虫草虫体部分的空腐时间。
土壤:蝠蛾幼虫主要分布在高寒的高原草甸土、山地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中,尤以高原草甸土为多。高原草甸土大多是酸性土,土壤结构多为石头或粉状小块及碎屑结构,质地为砂壤土或轻壤土。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