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虫夏草,这种独特的生物,因其神奇的药用价值,在市场上备受瞩目。人们对它的产量也格外关注,那么冬虫夏草年产量究竟有多少呢?
从历史数据来看,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波动较大。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,全国年产量曾达 100 吨以上。到了 60 年代初,产量降至 50 - 80 吨。而进入 90 年代,年产量仅有 5 - 15 吨。近年来,据相关资料显示,在 2010 - 2011 年,青海省冬虫夏草年产量在 150 吨左右,占到中国总销售量的 60% 以上 。但 2010 年后,因过度采挖和生态退化等问题,野生资源锐减,全国年均产量降至 50 - 100 吨区间 。
中国作为冬虫夏草的主产区,占据世界产量 95% 以上 。其中,青海又是我国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区,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60% 。青海省境内 2 市 6 州均有分布冬虫夏草,总面积约 7000 万亩。在平均海拔最高的三江源地区,冬虫夏草分布最多、产量最高、品质较好,约占青海总产量的 80% 。有数据表明,青海从事冬虫夏草及关联产业约 50 万人,全省冬虫夏草年产量在 100 - 120 吨 。2024 年,青海冬虫夏草产量约为 135 吨,与往年基本持平 。
然而,冬虫夏草的产量并非一成不变,诸多因素影响着它的年产量。
首先,生态环境变化对冬虫夏草产量影响显著。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 3500 - 5000 米的高寒地带,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苛。全球气候变暖致使雪线上升,其生存区域逐渐缩小。同时,产区的草场退化、草皮脱落、土壤裸露、湿地萎缩等问题,严重破坏了冬虫夏草生长的宏观环境和微生物环境 。而且,冬虫夏草的生长与寄主蝙蝠蛾幼虫数量紧密相关,而蝙蝠蛾幼虫的地理分布受植被、土壤结构和当地气候的温度、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。一旦这些生态因素发生改变,就会影响蝙蝠蛾幼虫的数量,进而影响冬虫夏草的产量 。
其次,过度采挖也是导致冬虫夏草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。尽管各地政府出台政策禁挖和限挖,但高额的市场利润驱使人们过度采挖。人们不仅在已知产地反复寻找,还向一些偏远产地进发。这种过度采挖导致产地面积缩小,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。
此外,畜牧业发展和草场改造也对冬虫夏草产量有一定影响。过度发展畜牧业,载畜量过大,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,减少了蝙蝠蛾幼虫的食物,导致虫源衰退 。不合理改造草场,改变了牧草种类,破坏了蝙蝠蛾和冬虫夏草的生存条件,使得冬虫夏草数量缩减 。
冬虫夏草年产量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,目前整体产量呈现不稳定且有下降趋势。保护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,合理控制采挖,对维持其产量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。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