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土生土长的藏地牧民,在海拔 4000 多米的那曲草甸上生活了四十多年。每年四月,当草原上的积雪还没完全化尽,我们就会挎着竹篮、拿着小铲子,去寻找藏在土里的 “宝贝”—— 野生冬虫夏草。这东西的生长,就像草原上的季节轮回一样,藏着很多只有我们牧民才懂的秘密。
一、草原的 “准备期”:等一场合适的雪与温度
野生冬虫夏草挑地方得很,不是所有高原草甸都能长。我们牧场这边,土层要松,底下得有腐殖质,就像给虫草铺了层 “软垫子”;而且夏天不能太热,冬天不能太燥,年降水量得刚好 —— 要是哪年雪下得少,第二年虫草准保少。
每年十月底,草原开始上冻,这时土里的 “蝙蝠蛾” 幼虫就会往地下钻,大概要钻到 15 厘米深的地方,像我们牧民躲进帐篷过冬一样。这些幼虫得长够两三年,身子胖嘟嘟的,才有机会变成虫草。要是遇到暖冬,雪化得早,幼虫容易提前醒过来,没东西吃就会死;要是冬天太冷,冻透了土层,幼虫也熬不过去。所以说,虫草的生长,第一步就得看草原给不给 “面子”。
二、真菌 “找上” 幼虫:看不见的 “约定”
第二年五月,草原上的雪开始慢慢消融,土层下的温度升到 5℃左右,这时就有 “好戏” 了。土里有一种叫 “虫草菌” 的孢子,会随着融水在土壤里漂,一旦碰到蝙蝠蛾幼虫,就会像种子落到地里一样,钻进幼虫的身体里。
刚开始,幼虫还会动,会试着把孢子 “赶” 出去,但没用。孢子在幼虫身体里会慢慢长出 “菌丝”,就像细绳子一样,一点点缠满幼虫的五脏六腑。菌丝会吃幼虫身体里的营养,幼虫慢慢就不动了,最后身子会变得硬邦邦的,只留下一层壳。但菌丝很 “懂事”,不会把壳弄坏,就像给幼虫穿了件 “保护衣”,防止它烂在土里。这时候的幼虫,就成了 “冬虫” 的样子,安安静静地待在土里,等着下一步变化。
三、从 “虫” 变 “草”:钻出地面的 “信号”
等到七月,草原上的格桑花刚冒出花苞,土里的 “冬虫” 就开始变样了。菌丝会慢慢往幼虫的头部集中,然后一点点往上长,就像要从土里 “钻” 出来一样。这个过程我们牧民叫 “冒头”,得有耐心等 —— 要是这时候下场小雨,菌丝长得更快;要是遇上大风天,刚冒头的小芽容易被吹断。
大概过十几天,菌丝就会顶破土层,长出一根细细的、棕褐色的 “草”,顶端还会鼓个小疙瘩,我们叫它 “草头”。这时候的虫草,才算真正长 “成” 了 —— 地下是像虫子一样的壳,地上是像草一样的芽,所以我们才叫它 “冬虫夏草”。要是没及时挖,再过一个月,“草头” 会裂开,散出很多孢子,这些孢子落到土里,又会去找新的幼虫,开始下一轮生长。
四、牧民眼里的 “生长规矩”:不贪多,不破坏
我们挖虫草有个规矩,看到虫草的 “草头” 只露出一点点时,不能直接拔,得用小铲子在旁边轻轻挖,把周围的土拨开,连带着底下的 “虫体” 一起小心取出来,然后再把土填回去,拍实。因为要是把土层挖乱了,第二年这里就长不出虫草了。
而且虫草生长得慢,一年就长一次,要是哪片草原被过度采挖,得等三四年才能慢慢恢复。我们牧民都知道,这是草原给我们的馈赠,不能贪心。每年采挖季结束后,我们会在牧场里撒些草籽,帮着草原恢复,这样明年才能再见到那些藏在土里的 “宝贝”。
现在很多人问我,野生冬虫夏草为什么珍贵?我会告诉他们,它不是随便长的 —— 要等合适的季节,要遇对真菌和幼虫,还要有草原的呵护,少一步都不行。就像我们牧民的生活,得跟着草原的节奏走,才能在这片高原上世代相守。
免责声明:该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